上世纪80年代,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曾说:“当干部就三招,认路、认邻、认特点,那个地方什么特色、什么资源搞清楚了,工作就心中有数了。”
当时交通不便,为了开展调研,习近平同志专门买了一辆当地产的“武夷”牌自行车,骑着车跑社区街道。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与大家一起坐小板凳亲切交谈。厦门当地人喜欢泡茶,茶杯因常年使用,有一层黑黑的茶渍。当年接待过习近平同志的一位农民说:“我端出的茶杯,很多下乡干部都喝不下去,但习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。乡亲们心里很感动,有什么掏心窝的话都对他说。”
从地方到中央,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、心系百姓安危冷暖的情怀和作风一以贯之,从未改变。
当前,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扎实有力开展。读懂习近平总书记“认路、认邻、认特点”的要求,对于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具有深刻启示。
“三招”中的“认路”,就是熟悉情况,了解实情。基层有什么实际困难、工作如何更好落地,到下面跑得多了,把情况摸透了,才能做到心中有数,精准施策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,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,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。”
在地方工作时,靠着跑遍、跑深、跑透基层,习近平同志掌握了实情、读懂了“实事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以调研开路,发现问题、认识国情、寻求规律,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,也为全党重视调研、深入调研、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。
2018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:“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,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,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。”
2025年5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考察时,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。
今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。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,总书记了解村民的粮食生产、侗族历史等,鼓励大家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,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;在云南丽江古城,总书记和游客亲切交流,鼓励当地做好文旅产业,走持续、健康的发展之路;在河南洛阳,总书记实地调研制造业,要求大力加强技术攻关,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……
一次次考察调研,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轻车简从,直奔一线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,总书记坚持身体力行、诺于前而后践。
“认邻”,就是和群众像邻居一样,培养感情,交朋友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要拜人民为师,甘当小学生,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,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,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。”
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明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,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加强调查研究,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,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,有针对性地研究加以解决。”
2025年3月1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,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,共话乡村全面振兴。
今年3月,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,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,共话乡村全面振兴。
大家你一言、我一语,争相向总书记讲述近年来的村寨变化和幸福生活。总书记高兴地说:“从你们的讲述、你们的神情可以看出,村寨这些年欣欣向荣。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,乡村旅游如火如荼,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,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。”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布局之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谋划‘十五五’时期经济社会发展,要不忘初心,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,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稳步推动共同富裕。”“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,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,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、富有实效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。”
办事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严肃认真对待,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坚决纠正,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。